“三农”工作要适应新常态实现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4-07-21 05:41:57  来自:欧宝棋牌 浏览次数:1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精神,始终格外的重视“三农”工作,以市场需求和生态平衡为导向,以改革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走出一条有浙江特点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认真研判新常态下“三农”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新趋势

  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三农”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全面把握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研究确定加强“三农”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一是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农业发展速度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我省农业发展速度的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到1984年是高速增长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我省全方面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红利迅速释放,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1985年到1992年是徘徊调整期。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承包制的改革红利释放完毕,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1993年到2008年是平稳发展期。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我省农业逐步走入市场化,并在1998年以后启动了实质性的结构调整,效益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1%。2009年以后进入优化调整期,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预计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省农业将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农业上涨的速度稳定在2%左右。这是我省农业进入新常态的速度变化特征。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速度变化的本质,坚持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以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稳发展来适应速度变化。

  二是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三农”发展结构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农业的结构变化主要体现为农业产业体系、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我省农业产业体系调整也主要是四个阶段。1978年,我省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结构为74.3%、3.1%、14.3%和5.3%,1985年为53.3%、5.1%、21.7%和9.3%,1993年为44.5%、6.1%、18.8%和19.1%,2009年为46.1%、6.3%、21.6%和23.2%,2013年为47.1%、5%、19.2%和26.7%。总的趋势是,种植业比重持续下降,林业比重总体稳定,牧业和渔业慢慢地提高。从国际经验看,今后一个时期,种植业比重还将下降,这是农业结构优化的第一个重要趋势。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也很快。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1978年为89%,1985年为70%,1993年为56%,2009年为28%,2013年为24%。随着规模经营水平的提高,未来这一比重将下降到10%以下。这是结构优化的第二个重要趋势。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更快。第一产业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1978年超过90%,1985年为50%左右,1993年为30%左右,2009年为16.6%,2013年为13.2%。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还将进一步下降,相应地,非农收入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到90%以上。这是结构优化的第三个重要趋势。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结构优化的一般趋势和规律,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民培训和转移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动力转换的新特点、新趋势。改革与创新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两大动力,也是推动“三农”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些年来,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更多的是财政投入、要素投入。依靠大量财政投入已难以维系。资源环境也亮起红灯,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膜残留、秸秆、畜禽粪便污染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加重,一些地方耕地被严重污染,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一定要深化改革、强化创新,加快转换农业发展动力。深化改革,就是要围绕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建立健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体制机制,重点鼓励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确保“农民的地农民种”。同时改进农业补贴方式和操作方法,既要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又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讲求经济效益。改革的重点是整合涉农资金,创新农业补贴制度,全方面提高支农扶农惠农政策的效能。强化创新,就是要围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确保农产品安全,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重点是发展现代种业,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改进耕作方式,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动力转换的本质特征,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农村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三农”发展活力。

  总起来说,新常态下“三农”发展的这些新特点、新趋势,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农村建设方式,从主要局限于村村通、户户建,尽快转到更加注重整体规划、更加注重优化布局、更加注重古村落保护、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上来。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农民转移、转化方式,从主要满足于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外出经商,尽快转到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现代市民上来。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习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方向。“高效”就是要把提高亩均收入、劳均收入作为农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农业发展的效益要求,也是农民增收导向所在。“生态”就是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特别是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农业发展的质量要求,也是市场需求导向所在。概括起来,坚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坚持富民导向、生态导向、市场导向。

  坚持富民导向、生态导向、市场导向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农民的地农民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我省人多地少,全省耕地约3000万亩,户籍农业人口3280多万人,人均不到1亩。随着大量的农民进城,许多土地必然要流转出来,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乃至工商企业承接。无论由谁承接,“农民的地农民种”不能偏离,这是政治问题。对于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问题,习专门强调,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民承包地,要有严格的门槛,建立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对准入和监管制度作出明确规定。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强化,农业生产包括粮食生产和非粮生产都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据省有关部门对100多户农业大户的调查表明,粮食大户的亩均纯收入平均在1200元以上;蔬菜大户的亩均纯收入低的3000元以上,高的在1万元左右,平均在5000元左右;水果大户的亩均纯收入平均在6000元左右,完全可以富民。要大力支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经济发展,充分运用“三权改革”的成果,发展提升股份合作制,积极探索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让农民全面参与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走共建共享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富民导向、生态导向、市场导向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农业发展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讲求经济效益。首先是规模经济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我们国情不同,人口众多,耕地有限,不能片面追求大规模、高效益,只能是适度规模经营。这个适度规模宏观上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民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微观上则要算细账,既要算农业大户的收入账,也要算农民转移的社会成本账;既要算让有限耕地承载更多农民的政治账,又要算保证农民有较好收入的经济账,还要算能有效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技术账。综合考虑这些方面因素,适度经营规模的量就可以基本确定了。

  其次是结构效益。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相对较低,经济作物比较效益相对较高。但稳粮是经济基础、民生基础,是政治任务。落实好“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每年播种面积力争达到1950万亩、产量力争达到160亿斤,这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底线。在此基础上,才能“什么来钱种什么、什么来钱养什么”,统筹推进优化种植业、提升畜牧业、发展现代林业、拓展远洋渔业、推进“一打三整治”、修复振兴浙江渔场等各项工作。

  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和电子商务支撑。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对创新推广能力强的科技人员和单位的支持力度,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制,调动好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要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三是生态效益。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欠账很多。今后,不仅要杜绝欠新账,还要逐步还旧账。养猪、养鱼、养甲鱼效益不错,但污染物排放量很大,必须控制在环境承载力以内。一旦超出环境承载力,污染就很大,治理的成本也很高。使用农药、化肥也能增效,但过量使用会污染土地,也必须减量化。

  因此,尊重经济规律、讲究经济效益,必须综合考虑规模效益、结构效益、生态效益。我们既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又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力度,确保农业持续增效。

  坚持富民导向、生态导向、市场导向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农业投入要只增不减,财政预算中要把农业作为重点来安排,建立财政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同时要加强资金统筹整合,提高使用效率。

  一是优化支出结构。全省“三农”资金支出很大。存量如何优化,增量投在哪里,向谁倾斜,要好好研究。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强调的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建设、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等重点倾斜。

  二是完善补贴办法。现在的农业补贴,专项多、名目多、操作部门多,整合势在必行。要结合政府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改革抓紧研究,争取今年有突破性进展,有效提高补贴的针对性、精准性、时效性。

  三是创新扶持政策。加大农业扶持力度,既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更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推进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尤其要破除“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抓紧研究和设立“三农”贴息专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三农”资金投放,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积极发展商业性、合作性农业保险。

  坚持富民导向、生态导向、市场导向必须突出绿色发展。现在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越来越关注“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这是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的重要标志。解决“安全”和“美味”问题,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根本出路。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首先要解决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问题。这既危及农产品安全又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要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快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逐步减少化肥、农药和农业用水总量,更好保障农畜产品安全。

  其次要加快耕地污染治理。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要研究制定并启动实施“永久基本农田土壤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率先在永久基本农田开展耕地污染治理,扭转基本农田土壤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加重趋势,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奠定耕地基础。

  第三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广义的绿色农产品包括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等。这是绿色农业的最终结果和综合体现,其生产和消费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政策支持,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要聚焦绿色,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要聚焦绿色,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要聚焦绿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也要聚焦绿色,形成发展绿色农产品的合力。

  坚持高效生态农业方向,加快建设绿色农业强省,必须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今年的“两区”建设重点要抓好四件事:一是抓产出。首先是粮食产量。572万亩粮食功能区,今年必须确保60亿斤粮食生产。其次是农业产出。36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按亩均收入8000元计,农林牧渔产值应该有300亿元,第三是农民收入。“两区”内的农民人均收入应该比“两区”外的农民高20%。

  二是抓“绿色”。“两区”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平台、主抓手,既要姓“粮”、姓“农”,还要姓“绿”。要以“绿色发展”为切入点,切实抓好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抓好耕地污染治理,抓好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今年要制定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对已经建成的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进行绿色生态改造,到2017年,“两区”所有的农产品,要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20%左右要通过绿色认证或有机认证。同时,对新建的“两区”,按照“绿色”标准验收。

  三是抓整合。浙江农业最大的问题是“小而散”,“两区”决不能“小而散”。目前的6000多个粮食功能区和600多个现代农业园区,许多就是1个大户+100亩地。就市场竞争而言,百亩仍然是小农,没有质量保证、没有品牌力量。因此,整合势在必行。重点是县一级的粮食功能区,方法是以乡镇为基础,把小规模的粮食功能区整合为较大规模的粮食功能区,形成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操作规程、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农业服务、统一品牌的新型农业合作体系和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四是抓建设。对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今年必须建成158个现代农业园区。同时,要启动新一轮粮食功能区建设。对于粮食功能区建设,总的要求是质量第一,速度第二。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放在质量上,一手抓新建“两区”的质量、一手抓现有“两区”的提升,使“两区”真正成为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平台。

  2003年,习在浙江工作时,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10多年来,我们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要求,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省委作出了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提出要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建设“诗画江南”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今年,各地要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切实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我省目前的村庄布局,有千年农业社会的历史因素,也有农村人口不断增长的自然因素,更有城乡分割、农民难以进城的制度因素。其中既有历史的合理性,也有体制的不合理性。在保护好历史传承的同时,积极推进村庄布局优化,适应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题中之义。

  城市化的基本趋势,就是城镇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我省目前城市化水平超过60%,今后浙江的城市化水平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到80%甚至更高。为此,我们要未雨绸缪做好相关规划,积极加以推进。

  首先要科学制定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浙江80%以上的农民在县域,农民转移就业80%以上在本县。这两个80%,决定了县域城镇化在浙江城市化中的重要地位。制定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最核心的问题是合理确定县城的规模和中心镇的数量。一般而言,50万人口的县以“一城三四镇”为宜,百万人口的大县以“一城多镇”为宜,10至20万人口的小县应该是“小县大城”。

  其次要合理确定中心镇规模。中心镇的标准是5万人左右。中心镇的合理规模是多少,与城镇化水平相关,因为城镇的治理体系与农村的治理体系完全不同。因此,中心镇的确定一定要有相应的城镇化举措,不能光看人口。

  第三,分类推进村庄规划与建设。有的村会长期存在;有的村必须长期存在,而且要积极保护,如古村落;有的村现在可能很难确定;有的村肯定会消失或应该消失,如高山远村、城中村。会长期存在的村,包括必须长期存在的村,要加大建设力度或保护力度;短时期内肯定要消失或应该要消失的村,不要在造路修桥上下功夫,而要加快下山移民或搬迁复耕;对于目前一时很难确定的村,建设的标准不要太高,宁可先低标准建设,再高标准改造。

  2.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继续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力争推进10000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工程质量。同时按照不同的标准,对10000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财政予以不同的补贴或奖励。

  与此同时,还要启动四项工作:一是启动实施千村“浙派民居”改造工程,选择1000个村,主要是示范村和整治村,按照彰显特色、凝固文化、经济适用、美观安全的要求,推广应用“美丽宜居”村居设计方案,对农民住房逐步进行“浙派民居”改造,切实改变“千村一面、千户一面、千房一面”现象。二是深入实施1000个古村落保护工程,切实传承好历史背景和文化。重点要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田园景观等空间形态,保护好祠堂、牌坊等古老建筑,弘扬传承民间工艺和农耕文化,尤其要注重挖掘古村落古民居背后的“故事”,让每一个古村落都有一个动人的传奇。三是对全省的古道、古桥、古井、古民居等古建筑进行全面调查和造册登记,适时启动保护工程。四是启动实施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完成路面大中修3000公里以上,实施保安工程3000公里以上,提升技术等级3000公里以上,建成港湾式停靠站3000个以上。

  3.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全面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我们重点要在教育、医疗和社保上下功夫。教育方面,重点推进“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以名校托管相对薄弱学校、县城中心学校带乡镇学校等方式,推动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医疗卫生方面,重点是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乡镇医院由县院托管,或改组为县院分院。社会保障方面,重点是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到人的全覆盖,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农民增收工作,不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势头。2013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2014年省政府又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促进了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今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农民转移就业。浙江农村劳动力2300多万,其中从事农业的约500万,人均年收入约15000元;从事家庭工商业的约200万,人均年收入约4万多元;在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务工的约1500万,人均收入在3万至4万元之间。因此,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要继续鼓励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浙江农村人多地少,单纯依靠农业自身、农民自身、农村自身,很难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积极推进农民转移就业,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

  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创业。要积极支持农民发展以来料加工为主体、以手工制作为特色的家庭工业,支持农民利用特色资源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乡村民宿、文化创意等农村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返乡发展现代农业。

  要引导企业积极做好农民工的稳定就业工作。随着“机器换人”的推进,一部分低端劳动力退出是必然趋势。但要鼓励企业加强农民工培训,引导农民工向高技能高收入岗位就业。

  2.不断提高工资水平。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超过50%。要加快建立行业平均工资信息发布制度、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促进企业职工工资稳步增长。

  推进工资稳步增长,是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省企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问题十分突出,导致整个经济呈现出低端化的特性。近两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机器换人,一些企业积极主动,也有一些企业在等待观望。要稳步提升职工工资,努力确保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倒逼企业机器换人、转型升级。

  3.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是农民增收的利器。要发挥好我省电子商务发达的优势,加大农产品网络销售力度,促进农民增收。要总结现有的好经验,继续加大“电商换市”力度,重点推动一批具有特色产品的乡村开展电子商务,进一步鼓励当地村民进行网络创业,完善农村网络消费服务体系。

  4.切实加强教育培训。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这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此,省政府在去年出台的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发展教育放在优先位置。要加大对农村和山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山区倾斜,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要逐步加强农民培训,加快培育一批现代新型农民。

  5.进一步加强扶贫帮困工作。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要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不折不扣的落实好。全面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创新扶贫方式,提高扶贫开发的精准性有效性。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消除绝对贫困问题。总的思路是,将99.5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确保其人均年收入达到或超过4600元。同时,无人抚养和贫困家庭重残、重病儿童优先纳入儿童福利保障范围,将就业年龄段无固定收入残疾人生活月补贴提高到125元,各县市区按常住人口不低于每人3元标准筹集临时救助资金,专项救助贫困人口。

  改革是“三农”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1.深入推进“三权”改革。“三权”改革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要基本完成“三权”的颁证工作,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股权颁证率达到或接近100%。二是要抓紧研究制定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等具体办法,选择若干县市先行试点。三是要积极地推进宅基地空间置换,各市可选择一个县进行试点。

  2.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解决依附在户口上城乡二元体制。要按照国家的部署,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把重点放在打破公共服务二元体制上,使城镇和乡村居民能够享有一视同仁的公共服务。这不仅可以使农民在城镇安心就业生活,也会促进相当部分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

  3.积极地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中,除职工缴费外,企业还交一块。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这一块谁来补,要抓紧研究。二是医疗保险。从2003年我省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目前新农合参合人数达2586万人,参合率达到97.7%,实现了新农合的“应保尽保”。但如果与城镇并轨,仍然有很多问题要研究。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要研究实行“多标准、可选择”的社保制度。

  4.积极地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要按照三中全会提出的“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要求,积极开展相关试点,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5.积极地推进“三农”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改革。省级涉农专项资金很多,涉及省级部门也很多,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监管难度也大。“三农”需要办的事很多,财力又有限,这就必须在加强资金统筹整合、提高使用效率上下功夫。要以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整合,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确保财力集中用于“刀刃”上。

  6.积极地推进乡村治理创新。推进乡村治理创新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要切实加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后村级班子成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履职能力。切实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扩大民主恳谈、民情沟通、民主听证等民意表达方式,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加强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坚持和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重视解决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联系方式

  • 联系人:

    郭骞

    热线:

    18623906877

  • 邮箱:

    974178014@qq.com

  • 公司地址: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南一环路与杏山大道交叉口向南300米路东

欧宝棋牌主要产品有:旋耕机、旋耕施肥播种机、免耕施肥播种机、花生收获机、打捆机、地膜回收机等,欢迎新老客户前来选购!详情咨询:郭经理 18623906877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欧宝棋牌 技术支持:ob欧宝体育棋牌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豫ICP备19007565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