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化分会主办的“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农业机械化展望大会”在京举行。
本次会议旨在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快速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和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推进会议有关要求而召开,主题是“‘十四五’·粮食安全·智能农机”。会议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举办,除了北京线下主会场外,还设置了共计30多个线上分会场。
汪懋华、罗锡文、陈学庚、赵春江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来自中央农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出席了会议,除此以外还有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专家及客座研究员典型省份农机管理推广人员,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和相关媒体记者等近100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共话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创新思路和未来重点发展路径。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秦世成教授在会议开幕式上致欢迎词,他指出,2022年恰逢新中国农业机械化产业建立70周年,也是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成立70周年。
在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点上举办大会,让许多参会的老领导、老专家颇有感触,他们中有些人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开拓者、奠基人。会议上,这些元老级、泰斗级的行业前辈,在发言中回顾了自己投身农机行业以来的许多过往,将他们的经历串联起来,便汇成了中国农机行业的七十年发展史。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主任白人朴今年已经84岁高龄,一生教书育人,通常参加会议的领导、专家很多都是白教授的学生,他在开幕式的致词中也说:我这一代农机人,是随着中国农机化产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白人朴在讲话中回忆了中国农机化产业在起步阶段所面临的窘迫局面。20世纪50年代,他刚考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学习,那是当时中国农机化行业的最高学府。可即便如此,整个学院也没有一台国产拖拉机供学生在教学和实习中使用,直到白人朴毕业走上教学岗位后,才有了“东方红54”等国产拖拉机供教学使用。
白人朴认为,中国现代农业机械装备行业之所以能在20世纪50年代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离不开三个有利因素,一是有了强有力的指导思想,当时毛主席提出了 “必须要将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相结合”、“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等重要论断,为发展机械化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是人才的培养步入正轨,1952年成立的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掀开了农机化人才培养的先河;三是建立起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农机工业,1958年7月,中国组装制造的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开启了中国农机制造的新时代。
虽然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但是当时中国农机制造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白人朴说,1980年,在北京举办多场农机展览会,许多世界先进的农业机械前来参展,他负责将国外产品的英文说明书翻译成中文,在此过程中,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内农机装备制造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七八十年代,由于当时中国农业劳动人口众多,农机化水平又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国内曾经就要不要搞农机化出现过激烈争论。在会议主办方提供的年终专稿——《回望百年农机》中,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资深研究员刘宪指出: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土地经营规模变小,农业机械化一度受挫,当时甚至会出现了“分田到户、农机无路”的说法。但是靠着国家的支持和农机人的坚持,中国农机行业终究是经受住了质疑,走上了发展的正轨。
1981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为首批博士、硕士教育单位,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获得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农业机械化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从此之后,中国农业机械行业开始依靠自身力量培养高精尖人才,走上了一条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道路。值得着重指出的是,本次会议开幕式的主持人、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傅泽田博士,就是当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招收的第一位农机化博士。
随着高品质人才不断涌现,产业技术不间断地积累,中国农机制造水平在改革开放后迅速提高。1993年时,白人朴教授和傅泽田博士到英国的福特森公司参观,对方怕先进的技术流失,还特意规定所有参观者只能隔着玻璃门远远地观望他们的新农机产品。但是到了2013年,不用走出国门,就可以在国内一线的拖拉机制造厂找到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农用拖拉机。白人朴教授有些激动地说,参观我们自己的拖拉机厂,不但可以随便看,他们要特意邀请我与新机器拍照留念。这两个间隔了20年的小故事,可以视作为中国农机人在追赶、超越路途中砥砺前行的缩影。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89岁高龄的汪懋华院士在发言中也叙述了他眼中的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历史。汪懋华院士认为,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下设了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对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很有重要的影响。后到1963年,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由清华大学第一副校长刘仙洲担任理事长,这也同样是中国农业机械化道路上的一件大事。
汪懋华指出,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中,有三项重大的技术革命发挥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第一项技术革命是卫星导航的应用。1993年,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的GPS卫星导航开始民用,极大的推动了世界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发展,而中国自己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面世之后,我们自己的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有了属于自己的“眼睛”,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非常显著。第二项技术革命是中国“精细农业”实践所拉动的农业机械技术革新,汪懋华院士认为,我国在精细农业装备领域的实践,推动了现代农业装备电子总线标准的发展。第三项技术革命是AI在农业机械领域方面的应用,这项技术革命目前处在酝酿、萌芽阶段,在它的指引下,中国农业机械行业将朝着一个全新的领域迈进。
开幕式结束之后,会议进入第一个专题发言部分,发言嘉宾围绕“‘十四五’远大目标与粮食安全”这一主题阐述观点。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程国强在发言中介绍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粮食安全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发展阶段的粮食安全战略。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一级巡视员李安宁在发言中全面解读了《“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他指出,《“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为中国农业机械化行业“布置”了八个方面的目标任务:1.着力提升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2.全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3.积极地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4.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5.加快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6.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短板;7.做大做强农业机械化产业群、产业链;8.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管理。
除了这八个目标任务之外,《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还给出了“十四五”期间农业机械化所要完成的主要指标:到2025年,实现农机总动力11亿千瓦(2020年为10.6亿千瓦);
1. 到2025年,实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大于75%(2020年为71%)
2. 到2025年,实现丘陵山区县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大于55%(2020年为49%)
3. 到2025年,实现设施农业机械化率大于50%(2020年为41%)
4. 到2025年,实现畜牧养殖机械化率大于50%(2020年为36%)
5. 到2025年,实现水产养殖机械化率大于50%(2020年为32%)
6. 到2025年,实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大于50%(2020年为39%)
李安宁认为,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线是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要增加农机装备的有效供给,加快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释放农机化发展空间、潜力、火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在第一部分的发言环节,主办方还请到了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方言做主题发言,她以《2035年粮食产能——给予粮食主产县的分析》为题,用大量数据信息分析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方言在发言中指出,虽然目前中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可以高枕无忧地端稳了自己的饭碗,未来,一定要通过发展农业机械化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充分释放土地产能,才能有效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
罗锡文、陈学庚、赵春江三位院士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来进行了发言。罗锡文和陈学庚院士为“十四五“农业机械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发展思路,赵春江院士介绍了我国粮食安全发展现状和智慧农业关键技术。三位院士的讲话高屋建瓴、切中肯綮,为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农机发展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的发言题目是《我国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他从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卡脖子”问题分析、挑战和机遇、近期发展重点等几个维度,介绍了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
陈志在发言中指出,农业机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正朝着全球化的方向迈进,2021年前11个月,累计出口拖拉机12.6万台,农业机械出口金额达到了371.3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将近五分之一;进口金额为42.6亿元,比上一年下降了五分之一。在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中国农机行业也在朝着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方向稳步前进,另外,行业内企业重组整合加快、多方力量进入农机装备行业,也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在我国农机行业竞争力慢慢地加强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卡脖子“的现象。陈志指出,我国农机行业“卡脖子“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端农机装备供给不足。关于这一点,其他与会嘉宾也深有同感,大家都表示,现在我国大部分农机可以自给自足,但是在高端农机领域,却仍然非常依赖进口。二是部分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包括动力换挡、无级变速、传动控制器、大排量变量泵等拖拉机、棉花收割机、青饲料收获机械上的关键零件,对国外厂商的依赖很大。三是工业软件与测试设备缺失。例如在CAD/CAM领域,国外头部厂商掌控了九成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四是设计制造能力整体偏低。五是产品质量亟需提升。六是部分区域或环节无机可用。
为了有效解决中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陈志给出了自己的三点建议:以点带面,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和服务于一体的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链;问题导向,通过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摆脱对外依赖,解决“卡脖子“问题;统筹布局,保障农机装备可持续可自主可控发展,促进农机装备制造与应用迈向高端化。
大会最后一部分的发言以“智能农机制造与绿色发展”为主题。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孙宝林和米其林中国非公路运输业务线商务总监左健分别介绍了科技赋能智慧农业新智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和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进展情况。
会议结束后,与会农机人都表示,今后将在新起点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推动农业机械化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做出更大贡献。
优质农产品杂志:《优质农产品》杂志官方账号,聚焦品牌农业建设和优质农产品开发